680人已浏览 时间 : 2014-07-17 09:15:46
导语: “菜叶会‘烂’,扔在‘蓝’桶;装菜的塑料袋烂不了,就扔红桶。”住在路边的毛雪梅,遇到菜贩子时,总是不忘这般提醒。
大山深处的合村乡瑶溪村交通不便。每隔几天,菜贩子就会驾着三轮车进村吆喝。像毛雪梅一样,村民们不仅买菜,还“卖”起了理念。
起初,菜贩子不以为然。家家户户门前摆上了红蓝两色垃圾桶,村道、房前屋后的垃圾越来越少,苍蝇、蚊子更是无影……面对愈发整洁的村容村貌,“变得真快,变化真大”成了菜贩们的同感。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瑶溪村正是我县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县分阶段实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陈出新,逐步走出一条多元化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置之路。目前,110个行政村已完成此项工作,占总任务65%,为今年实现全覆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为有源头活水来。分类是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作的基础,更是难点。发传单、入户选、专题讲,从为什么到怎么样,不分男女老少……各地村民进行了一场观念大转变。
以户为单位,以烂不烂作为标准,可堆肥垃圾与不可堆肥垃圾被村民正式分了“家”。如今,这不但由新鲜事变成了好习惯,而且形成了一系列好做法。
旧县街道的“星级”评比、合村乡的“积分”公示、江南镇的“红黑榜”……因地制宜,棒棒接力,妙笔不断,分类正确率节节升高。
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村民姚卫庆原是垃圾分类的“落后生”。村里将垃圾袋编号,由专人打开袋子查看分类对错——发现哪户分类不清,根据编码上门讲解。三番五次后,姚卫庆再没给村里“拖后腿”了。
“编号垃圾袋”只是模式之一,还有“两种垃圾桶”、“两只垃圾桶+固定投放点”等模式。不但垃圾收集到位,而且可追溯,为分类一次性到位又添把“锁”。
分类、收集后,可堆肥垃圾与不可堆肥垃圾自然“走”上了两条路。不可堆肥垃圾按原模式统一送往乡镇中转站,再到县城作无害化焚烧处置。可堆肥垃圾则成了变废为宝惠民生的原材料。
不久前,连续雨天让各地桃农叫苦连天。在横村镇阳山畈村,烂桃子进入村垃圾处理站后,经微生物发酵成有机肥,“退给”桃农用来还林还田。“100公斤垃圾,能产肥近30公斤。”桃农颇感欣慰。
这套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模式出肥速度快、肥力好,已在人口密集度高、可堆肥垃圾量多、有机肥需求量大的地区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
人口密集度低、交通运输成本较高的地区该怎么办?简单有效、投入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的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模式成了各地首选。
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各地科学选择处置模式,加快可堆肥垃圾收集系统、处理设备及辅助用房等配套和建设,探索建立一套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不仅如此,我县还会同中科院积极开展垃圾资源化设施、菌种等研发工作,申请获得国家专利,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基地。近日,注册商标为“世外桃源”的有机肥已尝试销售,壮大有机肥产业链迈出了重要一步。
由点及面,树立“示范美”,力争“共同美”,提升“内涵美”,垃圾分类见效快,掀起提升美丽指数的热潮。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久久为功离不开一套有力的保障机制。以乡镇(街道)和行政村作为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运行绩效;各部门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在指导、督查、推广上形成合力,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全面保障。其中,每个行政村均可根据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模式和太阳能普通堆肥模式的补贴标准,享受不同的日常运行补助。
“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今,这句话在桐庐大地有了更生动的诠释。
在线客服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