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人已浏览 时间 : 2014-07-21 09:42:24
导语: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年以来,我县以农村垃圾处理为突破口,率先实施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各地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亮点纷呈。其中,合村乡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无保洁员”模式,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上找到了新路子。今起,本报将推出合村乡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年以来,我县以农村垃圾处理为突破口,率先实施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各地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亮点纷呈。其中,合村乡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无保洁员”模式,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上找到了新路子。今起,本报将推出合村乡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翻过小洪岭,全县最偏远山区村之一的瑶溪村便映入眼帘。仲夏时节,山高水长,林海茫茫——果然是“藏在深闺人未识”。
进入村中,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家家户户门前一对红蓝两色的垃圾桶,就像肩并肩的两兄弟,分外醒目。
信步来到一间庭院,主人毛雪梅迎脸而上,得意地笑道:“进来坐坐吧,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干净得很!”这时才发现,垃圾桶不但桶身干净,内部套有同色垃圾袋,而且编有号码——53号。
“桶上有字还不够,连垃圾袋上都有。”毛雪梅边拿出一捆未用的垃圾袋边说,“这袋子,还是第一次用。”
不仅是她,瑶溪村158户村民家家如此,唯独编号不同。“号子与农户一一对应,好比身份证,追溯源头很管用。”乡里干部王飞解释道。
在试行垃圾分类之初,乡里将“烂不烂”作为区分可堆肥垃圾与不可堆肥垃圾的标准,可如何提高分类正确率仍然面临着不小的难题——虽有分错的村民,但具体是谁又很难找。
垃圾分类环环相扣,源头不清怎么办?乡里外出取经,再结合各村实际,不但开展入户宣、专题讲,而且带着垃圾桶和垃圾袋手把手地教。
“收垃圾的人一发现53号垃圾袋有问题,那就找毛雪梅。”王飞开起玩笑说。
“哪能啊,干部亲手示范,我们一听‘烂’的放‘蓝’桶,心里有底多了。”毛雪梅接话道,“以前苍蝇、蚊子烦得很,现在垃圾分了家,清净多了。”
这几招,简明易懂,见效快。先行先试的瑶溪,垃圾分类正确率已达98%。不但村民们养成了习惯,就连驾着三轮车进村的菜贩子也是“小心翼翼”。
“垃圾分类是细活,起初,菜贩子也不信我们做得好。”毛雪梅回忆说,“后来,不但村民习惯改了,村子干净了,而且连菜贩子都跟着做了。”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久前,这套模式已从瑶溪向全乡推广,该乡共发放6000余只垃圾桶,配套近40万只垃圾袋。
这袋子数量不小,成本如何?“袋子7毛钱一个!”王飞顿了顿,说,“等到村民养成习惯,袋子就撤掉。”这不但是经济账算得精,而且更环保。毕竟,垃圾袋本身就是不可堆肥垃圾。
以往,垃圾“一袋装”、“一桶倒”。如今,舍得下“血本”,善于造氛围,偏远山区奏响了垃圾分类处理进行曲。
在线客服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