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人已浏览 时间 : 2014-07-23 08:47:04
导语: “世上本没有垃圾,有的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60岁出头的朱卫荣,自成为垃圾处理站的管理员后,对这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7月的日头火辣辣,刚忙完的朱卫荣,已是浑身湿透。每天上午,一袋袋垃圾从村里运送至此,朱卫荣总在第一时间将垃圾从袋里倒出。“垃圾袋是不可回收垃圾,一只也不能放过。”他边说边领着记者参观“大家伙”。
这台“大家伙”便是县环保部门和中科院共同自主研发的垃圾处理设备。“它可不简单。”朱卫荣说起它的好处,满是得意。约100公斤有机垃圾,经过处理产生的肥料近30公斤,这是转化率高;大概每周出肥一次,这是速度快。
紧接着,朱卫荣将记者带到了四个凹槽前。“可别小瞧这些粉末,可都是有机肥啊。”朱卫荣指着灰色的颗粒物体说。他的另一项工作就是为它们“翻身”,加快发酵过程。
“有机肥能直接用到农田,村民在家门口就看到垃圾变废为宝,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一下子得到了提升。”这样的解释,朱卫荣已经向许多前来取经的人说起。
不但如此,其他不可堆肥垃圾仍按以前的方式运至垃圾集中处理站,进行高温焚烧。由于可堆肥垃圾在原地变废为宝,运输费用和处理成本大大降低。
虽说如此,但朱卫荣还不“知足”。“等到垃圾分类正确率提高了,垃圾袋就派不上用场了。到时,我就更轻松了。”他说。
和朱卫荣相比,瑶溪村老年协会会长吴学彭的盼头也不少。不久前的连续雨天,吴学彭看着不少村民家的土豆出现了腐烂,觉得甚是可惜。
如今,让他欣慰的是,土豆被送往处理房后,不但美化了村庄环境,还为村里的经济作物红豆杉提供了“营养”。
原来,年初乡里充分考虑垃圾量、交通等现实因素,决定在三源、瑶溪两个村各建设一个太阳能模式的垃圾处理站,又在合村村新建了一处效率更高、处理量更大的微生物处理站,主要提供给其他四个行政村使用。
在线客服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