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人已浏览 时间 : 2013-09-28 14:21:40
导语:
在这里,文化是鲜活的,群众自编自演精彩节目,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圆文艺之梦;在这里,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村史村俗,那被重新收藏的记忆带来与众不同的色彩;在这里,文化是正能量,道德讲堂、乡风评议、模范评选……似细雨和风,润物无声。
钱袋子越来越鼓的农民们,正在呼唤“精神富有”。今年以来,我县从建设乡村精神文化地标——文化礼堂入手,为农民打造精神家园,让其在“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
天子岗下的江南镇环溪村,村中央有座历史悠久的周氏宗祠叫爱莲堂,如今成了村里的文化礼堂。每天晚饭后,村里的排舞队就簇拥在此,随着悠扬的歌声翩翩起舞。
凤川街道西庄村是“华佗后裔”集聚地,这个夏天,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整的文化礼堂内举行了一场圆谱庆典,曾被藏在猪栏里的华氏宗谱住进了新房。
当年带领群众建造大岭头水库的陆金道,如今登上了旧县街道合岭村文化礼堂的“崇德尚贤”榜。当地干部表示,希望以此激励当代人奋发图强、造福百姓。
……
“今年是‘启动年’,像这样的文化礼堂已有33个了。”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些礼堂都是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长效型集于一体的,而且还有更多的礼堂正在建设中。”
不论是建成的,还是在建的,这些田埂旁的“精神家园”大多有着“一村一品”、“一堂一相”的属性。那么,如此高的含金量是如何炼成的?
“我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建设这一排文化长廊是大家的功劳。”吴明亚是江南镇石阜村的文化宣传员,也是文化礼堂建设队伍中的一份子。之前,他和村干部一起曾经多次到县里查资料,还有村民自发提供素材,才有了既可熟知村情村史也可了解乡贤民俗的文化长廊。
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意见》和《全县文化礼堂建设五年规划》出台后,各地各村都对文化礼堂翘首以盼。常规动作与创新举措、硬件建设与软件投入……在县里明确目标、步骤、标准和任务后,来自不同方向的力量汇聚成一股合力,为建设“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首要的问题是,新建、改建还是修缮?如何建、如何修?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因地制宜,细致规划,充分利用现存的古建筑、古戏台、旧祠堂、大会堂等,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模式和风格,可谓双赢。
陆续开工后,申通快递“掌门人”陈德军出资500万元,反哺钟山乡子胥村新建了85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红楼集团董事长朱宝良捐资20万参与瑶琳镇姚村村文化礼堂建设……县里设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民资力量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各地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文艺爱好者等“草根人才”组成“草根”专家组,最大限度集聚民智,打造文化礼堂的本土性和群众性。西庄村的文化礼堂内,一幅幅先祖先贤画像就是由村里的华林昌老师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足见作者之功底与修养。
建好文化礼堂只能说是成功一半,用好更是关键。
它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一场场“欢乐大舞台 幸福桐庐人”群众文化活动中,梅花锣鼓群英会、高空狮子赛抢绣球等不断上演,人气越来越旺,隐藏于农民血液里的文化情愫逐渐苏醒过来。
这些元素以往也都有,但文化礼堂更加注重内生性、延承性、持久性,从而实现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
在开展“最美乡村人物”、“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弘扬“草根”最美精神的同时,各村民俗文化馆建设成为文化礼堂建设一大亮点。
在莪山畲族乡李氏花厅畲乡民俗馆或江南镇荻浦村申屠氏宗祠民俗馆内,得益于各种“活保护”措施,剪纸、瓦雕、越剧、竹马、梅花锣鼓等非遗项目成了常规表演节目,而且还收藏着春江渔歌、畲族民歌、中门鼓乐、深澳拼贴画等200余项民俗文化。
此外,传统佳节的岁时习俗,时节期间的文化元素都在这找到了新的归宿。文化礼堂成了传承乡土文明、重塑乡村文脉的纽带。
无论是春夏明媚的阳光下,还是秋冬寂寥的长夜里,文化礼堂里的一段舞曲、一幕电影、一场论坛、一堂讲课,都仿佛是一盏盏明灯,点亮农村的生活,照亮眼前的日子。共建共享、文化惠民,桐庐大地的文化礼堂,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在线客服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