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人已浏览 时间 : 2014-08-27 09:07:08
导语: 近日,《人民日报》以《跑了十趟,办不出一纸证明》为题,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大学毕业生李清在服务中心办理户口暂存时,遭遇新旧规定衔接“空窗”。服务中心表示已有毕业证明书不符合新规要求;学校说新规虽出现在教育部网站,但未以文件形式下发,无法办理。就这样,李清奔走两个单位10趟依旧无果。 上述两个单位都在依章办事,这是确保程序正义、整个服务系统稳定运转的重要前提,无可厚非。照理…
近日,《人民日报》以《跑了十趟,办不出一纸证明》为题,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大学毕业生李清在服务中心办理户口暂存时,遭遇新旧规定衔接“空窗”。服务中心表示已有毕业证明书不符合新规要求;学校说新规虽出现在教育部网站,但未以文件形式下发,无法办理。就这样,李清奔走两个单位10趟依旧无果。
上述两个单位都在依章办事,这是确保程序正义、整个服务系统稳定运转的重要前提,无可厚非。照理说,既然都是依章办事,办事效率应该不至于让办事人奔走10趟依旧未果,原因何在?笔者觉得,相对于“人无完人”来说,整个服务系统也难免出现漏洞或发生问题。这个案例中,教育部办公厅于5月5日发的文,3个月后依然未到高校,这说明,在新旧制度交替的节骨眼上,相关单位没能做到无缝对接,才给办事人造成了原本可以避免的麻烦。
其实,像李清这样被“断头路”所困的例子并非个例。“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这不仅是工作对接的事,也是工作作风的体现。问题一出现,即知即改是应有的态度。如果再不及时完善,积小错成大错,就将带来更不利的影响。
当然,在即知即改的基础上,要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让群众更满意,关键仍在于从源头上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这里,关键是新规的落实。落实的主体是高校,但新规却先发给了各级教育部门,再转发给高校。多了这些环节,执行效率自然有所影响。如果减少转发这一环节,让新规直接下发到每一个执行主体,事情也许不至于如此麻烦。
如今,深化改革循序渐进,简政放权称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个“减”字不正是简政放权的有力体现吗?把那些不需要行政权力管理的事放开,压缩环节、提高效率,减少群众工作生活中的此类麻烦,自然能让更多群众满意。
在线客服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