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4人已浏览 时间 : 2014-11-24 08:59:39
导语:今年8月,全国首创的桐庐“微村志”正式向社会推送内容。经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纂,首批推出的梅蓉、鸿儒、环溪、儒桥等10个村的“微村志”广受好评,成为各村的新名片。在这股潮流面前,编纂“微村志”被越来越多的村摆上了议事日程。城南街道金东村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8月,全国首创的桐庐“微村志”正式向社会推送内容。经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纂,首批推出的梅蓉、鸿儒、环溪、儒桥等10个村的“微村志”广受好评,成为各村的新名片。在这股潮流面前,编纂“微村志”被越来越多的村摆上了议事日程。城南街道金东村便是其中之一。
来到深秋时节的金东村,穿梭乡间小路上,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满目苍翠的景色中点缀着几缕红与黄,不时传来的鸟鸣声让村子显得愈发宁静,远处的农房则错落有致,好一幅美丽乡村的秋色画卷。
绕过村口的大樟树后,不消100米便是修缮完工不久的文化礼堂。经过硬件提升、软件完善后,这里既是村民开展文体活动的好去处,也是了解村史、操办喜事的最佳选择。尤其是礼堂大厅内的10幅画,出自村民何尔文之手,惟妙惟肖,颇为吸引眼球。
何尔文不但在金东村老少皆知,而且在县里也小有名气。他熟悉村史村情,为村里文化建设不遗余力。他最擅长的就是画画,其中《鸳鸯成对》、《深秋母子情荡山》等作品均已登刊,一些作品还在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何氏家谱》,不少人都来借过呢。”何尔文乐呵呵地说。从一个个民间故事到一处处古迹遗址,从一位位乡贤名人到一件件好人好事,何尔文如数家珍,“我们村的底子那叫一个好,不做个‘微村志’真是可惜了。”
“见微识乡村,修志凝乡愁”。微村志,是借助当代人喜好的新媒体手段,以短小精悍的图文叙事方式解读农村历史,以不同的视角切入不同村庄的独特文化传续载体,并以具象的表达凝练游荡在人们意识中的乡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编纂工作点多面广且先不说,加之人手有限、力量单薄,村干部和村民们都急得一筹莫展。“要懂新技术,又要了解村里情况,而且照片和文字都少不了,光靠自己那真要等到猴年马月了。”村民何福球的话虽是玩笑,但也道出了金东人的心声。
合力编纂事半功倍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城南街道、县志办,全面了解“微村志”的编纂流程、要求等内容,并与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桐庐校区取得了联系。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大学生愿意担任“微村志”编纂任务的志愿者。一拍即合,双方决定一起为金东村编纂“微村志”。
近日,多名记者和大学生来到村里,开始了编纂“微村志”的准备工作。来到何尔文家中,大家畅所欲言,不但掌握了村里情况,而且对何尔文老人的热心与坚持肃然起敬。“何爷爷一个人对村里的古迹与历史进行了系统整理,坚持了这么多年很令人感动。这也激励着我们把‘微村志’编得更好看。”大一学生王楚阳说。
在何尔文与何福球的带领下,大家深入乡村,收集史志材料、口述历史,记述故事传说、民风民俗,探索村庄经济发展脉络,并通过相机捕捉村庄最具吸引力的一面。
“想听听古樟树的故事,把它写进‘微村志’里。”王楚阳拿着小本子,走到树下,和村里的老人聊了起来。“过去,我们很少有机会和老人聊天,其实他们肚子里有很多故事,如果不记录下来就太可惜了。”王楚阳说,记录乡村的历史,就是留住很多人心中对“家”的记忆。
从溪旁水库出发,先后来到猕猴桃基地、桂树林、新金东人民居、青云农庄、石砌圆洞门等,素朴的古道、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树、历经风雨的圆洞门、桂花飘香的树林、生机勃勃的果园……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让人流连忘返、让人不知从何下笔,“微村志”的编纂遇到了幸福的“烦恼”。
大家被金东的魅力所吸引。随后,为确保准备工作更加细致全面,大家又多次来到村里,或集中走访,或单个了解,同时,与街道、县志办保持沟通,确保基本素材的真与准。
在此基础上,大家根据各自所长明确分工,对照“微村志”的要求开始了具体的编纂工作。虽说都是第一次动手编纂,但大家都把自己当成了金东人,以满腔热情编写每一段话、每一张图片,并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没过几天,当“微村志”初稿出炉时,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经过这次活动,我才知道桐庐有那么多我从前不知道的美丽乡村。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再试一试,为别的村子编写‘微村志’”。大学生莫凯伦说。如今,“微村志”正在“精加工”中,金东村的“微村志”不久将发布。
在线客服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